31省经济成绩单!谁在裸泳?谁在闷声发大财?

来源:倪卫涛

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半年报热乎乎出炉了!这玩意儿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说白了就是咱们国家经济跑了半年的“体检报告”,你家所在的省份是“优等生”还是“进步生”,未来工资能不能涨、就业稳不稳、钱包鼓不鼓,都藏在这些数字里。别觉得这跟你没关系,大到国家政策走向,小到菜市场的菜价,背后都跟这“半年报”牵着线呢。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这些数据到底说了啥实话,下半年的经济药方又能不能对症——保证大白话,不绕弯子,让你一眼看透经济的“小心思”。

31省经济成绩单!谁在裸泳?谁在闷声发大财?

一、半年报里的“门道”:增速不是唯一的“成绩单”

先看整体大盘子: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.5%,比一季度快了0.5个百分点,看着挺提气。但拆开31个省份的成绩单,那真是“几家欢喜几家愁”。有的省份像坐了火箭,增速直奔7%以上;有的省份还在“爬坡过坎”,增速刚过4%。但你要以为增速高就万事大吉,增速低就前途堪忧,那可就太天真了——这年头,经济发展早不是“比谁跑得快”,而是“比谁跑得稳、跑得远”。

就拿增速靠前的省份来说,比如陕西、内蒙古,上半年GDP增速都超过了6.5%,为啥?人家手里有“硬通货”——能源。今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,国内保供需求大,能源大省自然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。但你细想:靠挖煤、采油能撑多久?万一明年能源价格掉下来,或者新能源替代再快一步,这些省份的“好日子”还能续杯吗?所以增速背后,得看“钱是咋来的”——是靠卖资源、搞房地产这种“老把式”,还是靠新能源、高端制造、数字经济这些“新引擎”?

再看那些增速不算拔尖,但“含金量”十足的省份。比如广东、江苏,上半年增速都是5.8%,不算最高,但人家的规上工业增加值里,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40%,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都在30%以上。这就像班里的尖子生,不光总分高,偏科还少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——这种增长,才是“抗揍”的增长,遇到点风浪也不容易“掉链子”。

还有些省份,增速看着一般,但“进步奖”拿得稳。比如东北的辽宁,上半年增速5.6%,不算惊艳,但人家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9.2%,高于工业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。要知道,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总被吐槽“体制僵化”“转型慢”,现在能在高端装备、新材料这些领域啃下硬骨头,说明“老树也能发新芽”。这种“换赛道”的努力,比单纯的增速数字更值得鼓掌。

展开全文

所以看半年报,别光盯着“GDP增速”这一个数字瞎激动。得看“三个东西”:第一,工业增加值里,高技术产业占比涨了多少?这代表“新动能”的肌肉硬不硬;第二,固定资产投资里,制造业投资尤其是技改投资增速快不快?这代表企业愿不愿意“砸钱”搞升级;第三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能不能跑赢GDP?这代表经济增长的“红利”有没有真正落进老百姓口袋。这三个指标要是都好看,那才是真的“风景这边独好”。

二、动能转换:从“熬日子”到“闯日子”,各省都在憋啥大招?

今年半年报里,最显眼的词就是“动能转换”。说白了,就是把经济增长的“发动机”从“烧煤烧油”换成“用电用气”,从“拼资源、拼人力”换成“拼技术、拼创新”。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可比“给火车换轮子”还难——你得一边让旧轮子慢慢停,一边让新轮子赶紧转,还不能让火车跑偏、脱节。

现在各省的“转换姿势”大概分三种:

第一种是“优等生加速跑”。比如浙江,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.9%,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2%。人家不满足于“卖袜子、卖衬衫”了,现在要做“卖数据、卖算法”——杭州的云计算、宁波的工业互联网,已经成了新的“金名片”。广东更狠,直接喊出“制造业当家”,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1.2%,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3.3%,把“世界工厂”升级成“世界智造工厂”。这些省份的逻辑很简单:趁着家底厚、脑子活,赶紧把新赛道占了,等别人反应过来,咱已经在山顶上插好旗子了。

第二种是“后进生补短板”。比如山西、河北,过去靠钢铁、煤炭“吃饭”,现在也开始“忍痛割肉”。山西上半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了2.1个百分点,但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20%;河北钢铁产量下降了,但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组件产量增速都超过了50%。这种“腾笼换鸟”最痛苦——关停老厂房要砸钱,安置工人要费心,引进新项目还得跟沿海省份抢资源。但不换不行啊,总不能等到“笼子”里的鸟都老死了,再后悔没早点买新鸟吧?

第三种是“中间生找特色”。比如安徽,以前总被调侃“不东不西,不是东西”,现在靠着合肥的“科技投行”模式,硬生生把新能源汽车、量子科技做成了“撒手锏”,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.2%。还有四川,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机遇,一边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一边挖文旅资源,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.1%,熊猫IP、三星堆文创火遍全国。这些省份的聪明之处在于:不跟老大老二硬碰硬,而是找到自己的“独门秘籍”——你搞芯片,我搞软件;你搞汽车,我搞电池;你搞观光,我搞体验——总之,在细分赛道里当“隐形冠军”。

但动能转换也有“坑”。有的地方为了追热点,不管自己有没有条件,硬上新能源、半导体项目,结果技术跟不上、人才留不住,最后成了“烂尾工程”;有的地方喊着“创新驱动”,但科研经费投了不少,成果却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,没能变成真金白银。这就像种地,你不能看到别人种大棚菜赚钱,就把自己的水稻田全铲了——得看土壤合不合适、会不会浇水、有没有销路。动能转换,本质是“换脑子”,不是“换牌子”。

三、营商环境:比发钱更管用的“经济催化剂”

下半年政策“工具箱”里,“优化营商环境”被提到了嗓子眼。为啥?因为企业才是经济的“细胞”——细胞活了,身体才能壮。但营商环境这东西,看不见摸不着,却比黄金还金贵。就像谈恋爱,你跟企业说“来我这儿发展吧,我对你好”,但如果审批要跑十趟衙门、遇到纠纷没人管、税费优惠兑现不了,那企业肯定掉头就走——谁愿意跟“画大饼”的渣男过日子啊?

现在各省都在比“谁对企业更贴心”。比如浙江搞“最多跑一次”升级版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;广东推行“企业诉求马上办”,政府部门24小时响应;江苏甚至喊出“政策计算器”,企业输入数据就能自动算出能享受多少优惠。这些措施看着是“小事”,但对企业来说就是“救命钱”——少跑一趟腿,就能多接一个单;早拿到一天执照,就能早开工一天。

但营商环境的“深水区”在哪儿?在“公平”二字。很多地方对大企业、外资企业捧上天,对中小企业却爱答不理;对新兴产业笑脸相迎,对传统产业却百般挑剔。这就像家长偏心,老大吃燕窝,老二喝稀粥,家庭能和睦吗?真正的好环境,应该是“不管你是国企民企、大厂小厂,来了都一视同仁”。比如山东今年搞“无差别服务”,规定政府部门不得设置“隐形门槛”,中小企业也能公平参与政府采购。这才是真本事——锦上添花谁不会?雪中送炭才见真情。

还有“政策稳定性”。有的地方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政策,企业刚把厂子建起来,新领导说“这个产业不环保,得搬走”;有的地方承诺“免税三年”,结果第二年就变卦,说“财政紧张,先交了再说”。这种“翻烧饼”的操作,比没政策还可怕——企业敢不敢投钱?敢不敢招人?就像你跟人合伙做生意,对方今天说分红,明天说散伙,你还敢跟他玩吗?下半年政策要想“增量”,首先得让企业“放心”——政策不是橡皮筋,不能想怎么拉就怎么拉。

说到底,优化营商环境就像“谈恋爱”:初期靠“颜值”(优惠政策)吸引对方,中期靠“人品”(公平服务)留住对方,长期靠“三观”(稳定预期)过一辈子。现在企业都聪明得很,不会因为你送束花就嫁给你,人家要看你是不是真心过日子的人。

四、促进消费:让老百姓敢花钱、愿花钱,比发消费券更重要

除了营商环境,“促进消费”也是下半年的重头戏。今年上半年,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7.2%,妥妥的“第一拉动力”。但消费这东西,就像谈恋爱,你不能逼着对方花钱——得让人家“心甘情愿”掏腰包。

现在各省促进消费的招数花样百出:有的发消费券,有的搞文旅补贴,有的喊“家电以旧换新”。这些招儿管用吗?短期看有用——消费券一发,超市、商场立马热闹起来。但长期看,消费券就像“兴奋剂”,药效一过,该不花钱的还是不花钱。为啥?因为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子,不是“缺一张20块的券”,而是“缺一份稳定的收入”“缺一个放心的未来”。

你想啊:如果下个月房贷要还5000,孩子学费要交3000,父母医药费没着落,就算手里有张100块的消费券,你敢拿去买件新衣服吗?反过来,如果工资年年涨,看病报销比例高,养老不用愁,就算没消费券,你也愿意带家人出去旅个游、换个新手机。所以促进消费的核心,不是“怎么让老百姓花钱”,而是“怎么让老百姓有钱花、敢花钱”。

这就要动真格的了:第一,得让工资“跑赢”物价。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.1%,跑赢了GDP增速,这是好事,但很多人感觉“工资没涨啊”——因为收入差距还在那儿摆着,少数人涨得多,多数人涨得少。下半年得想办法让中小企业员工、农民工、灵活就业者这些群体的收入也跟着“水涨船高”,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、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。

第二,得给老百姓“减负”。房贷利率能不能再降点?教育、医疗、养老这些“三座大山”能不能再轻一点?现在很多地方试点“带押过户”,二手房交易不用先还贷款,直接过户,这就盘活了楼市;有的地方扩大医保报销范围,把更多慢性病药纳入统筹,这就减轻了老人的负担。这些政策看似“不起眼”,却能实实在在让老百姓“松绑”——手里的钱不用全存起来防风险了,自然就敢花了。

第三,得创造“新的花钱地方”。现在年轻人不爱逛商场了,爱逛剧本杀、露营、Livehouse;老年人不爱买保健品了,爱买智能手环、在线问诊服务。消费早就不是“买件衣服、吃顿饭”那么简单了,而是“体验式”“个性化”“智能化”的新场景。比如河南搞“文旅文创融合”,把龙门石窟、豫剧元素做成潮玩手办,年轻人抢着买;浙江搞“数字消费”,直播带货、即时零售搞得风生水起,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12.4%。所以促进消费不能总盯着“老几样”,得跟着老百姓的“新口味”走——人家想吃火锅,你非端一碗面条,能不滞销吗?

五、下半年经济:信心比黄金贵,落实比口号强

说了这么多,下半年经济到底能不能“更上一层楼”?答案是:能,但得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。半年报就像期中考试,考得好的别骄傲,考得差的别泄气——真正的硬仗在下半年。

对地方政府来说,别再玩“数字游戏”了。有的地方为了GDP增速好看,把明年的项目挪到今年开工,把下个月的税收提到这个月收,这种“寅吃卯粮”的把戏,早晚得露馅。经济发展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“里子工程”——企业利润涨了多少?老百姓就业率高不高?空气质量好不好?这些“软指标”比GDP数字更重要。

对企业来说,别总想着“等靠要”。政策是“催化剂”,但不能替你“生孩子”。新能源赛道热,你也得有技术储备;消费市场大,你也得有好产品。就像种地,政府给你送种子、送化肥,但你自己不下地除草、浇水,照样没收成。

对老百姓来说,也别太焦虑。经济转型肯定有阵痛,有的人可能要换工作,有的人可能要降预期,但长远看,新动能起来了,新岗位就会多;营商环境好了,创业机会就会多;消费市场活了,赚钱门路就会多。就像下雨天,你得先撑伞躲雨,然后才能看到彩虹。

最后说句大实话:经济这东西,就像过日子——有时候顺风顺水,有时候磕磕绊绊,但只要一家人一条心,肯干、会干、敢干,日子就一定能越过越红火。31个省份的半年报,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下半年,咱们一起加油干,争取年底都能笑着算这笔“经济账”!

评论